高房價加劇中國貧富兩極分化
一邊是調控頻頻發(fā)力;一邊是樓市高燒不退。2010年以來,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出現連續(xù)上漲,且同比漲幅呈現逐月上漲的態(tài)勢,從1月份的9.5%擴大到4月份的12.8%。即使到了5月份,樓市也是“量跌價挺”。
接受《經濟參考報》記者采訪的多位專家認為,隨著房價的上漲,房地產的購買力成為衡量財富持有及增值能力的重要標桿。在以“房產”為門檻的“財富拉力賽”中,普通勞動者與投資者之間的收入“鴻溝”加速變寬,加劇了“貧者愈貧、富者愈富”的社會經濟分層態(tài)勢。
奧妙 “高杠桿率”催生地產富豪
2000年以來,北京、上海、深圳、廣州等一線城市和二線城市房價出現了普漲和暴漲。在高房價的帶動下,房地產成為中國財富的代名詞之一,而住房消費則成為中國貧富分化最集中、最突出的領域。
《2010胡潤財富報告》指出,中國內地有87.5萬個千萬富豪和5.5萬個億萬元富豪。其中,十億元富豪1900人、百億元富豪有140人。而中國內地富豪數量的增長主要依賴三個方面的因素,即股指上漲、房價上漲和GDP的快速增長。
不僅如此,在福布斯中國富豪榜上,這兩年新晉的富豪無一例外地都是房企老板。他們大多通過在香港H股上市一夜暴富,碧桂園、龍湖、恒大這些房企的老板輪番地成了中國首富。不過,觀察他們的財富成長路徑會發(fā)現,其財富的增長并不是依靠自己公司的價值創(chuàng)造,而是在上輪和這輪房地產泡沫中“吸血”。
房地產業(yè)已經成為中國最暴利的行業(yè)之一。有關數據表明,2005年至今,有近40家上市公司由原來的主業(yè)轉行房地產,占到目前地產類上市公司總數的35%。而以上市公司的毛利率表現來看,房地產行業(yè)表現最為突出,自2005年以來毛利率連續(xù)五年超過30%。
另據統(tǒng)計,在國外成熟的房地產市場中,建筑安裝成本占比在70%,利潤率大約在5%至8%之間。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,國內房地產市場建筑安裝成本占比35%,利潤率在15%左右。
國內房地產市場15%的利潤率看似不高,但開發(fā)商的真實利潤水平卻遠高于此,其中的奧妙在于前期房地產開發(fā)的“高杠桿率”?!案吒軛U率”使中國的房地產偏離了其民生屬性,放大了房地產金融投資屬性的一面,加速了財富向地產商集中,并且增強了地產市場的投機性。
業(yè)內人士透露,調控前,開發(fā)商購置土地或明或暗可以貸款,拿到土地證后又可以名正言順地向銀行抵押貸款,項目開工后建筑承包商墊資建設也是行業(yè)管理,而且,雖然預售制度有很大變化,但開發(fā)商花樣翻新地創(chuàng)造出各種變相的“賣樓花”方式,例如向意向購房者十幾萬元高價出售會籍,獲得會籍后就可在開盤時折價購房。通過利用制度上的不完善,許多開發(fā)商可以用5倍、10倍的杠桿率來操盤,這樣一來100%的利潤率也不是神話。
“房價上漲催生了一批以房地產開發(fā)商為代表的龐大利益群體。過多的資金流向了房地產業(yè)及其相關產業(yè),再加上開發(fā)商在獲取土地和銀行貸款上的便利,這些導致了財富向房地產領域的大轉移?!敝袊缈圃汗I(yè)經濟研究所投資與市場研究室主任曹建海對《經濟參考報》記者說。
泡沫 “虹吸效應”助長投機炒房
開發(fā)商們樂見房價飛速上漲,但普通老百姓卻不得不為高房價“買單”。據易居中國測算,1996年至2008年期間,我國的房價收入比在5.5至7.5的區(qū)間波動,總體水平高于發(fā)達國家的平均水平,而在北京、上海、深圳等一線城市,房價收入比已超過10甚至15。這意味著,普通工薪階層不吃不喝也要100多年才能買得起一套房子。
在以“房產”為門檻的“財富拉力賽”中,普通勞動者與投資者之間的收入“鴻溝”加速變寬。在千萬富翁頻頻出現的同時,中國社科院發(fā)布的2010年《經濟藍皮書》稱,我國85%的家庭沒有能力購房。
專家指出,市場經濟條件下,土地及資本要素具有勞動所無法比擬的“致富”能力,房地產日益突出的資本屬性決定了:越過門檻的“有房者”和被擋在門外的“無房者”之間的差距將進一步拉大,前者可能在樓市的“追漲殺跌”中不斷增加資本儲備和財富積累,而后者離一套僅作為消費品的住房所需的購買力都會越來越遠。
曹建海告訴《經濟參考報》記者,投機是造成住房消費兩極分化的一個重要原因。在國內,炒房行為不受任何限制,交易成本極其低下,且?guī)缀鯖]有持有成本。炒房客通過倒買倒賣即可獲得高額利潤,而穩(wěn)賺不賠。
余先生是北京一家小公司的老板,手里有一些積蓄,他既不想擴大公司規(guī)模,對炒股也不感興趣,于是他把閑錢都用在了買房子上面。短短幾年,他手里已經有5套房子了,晉升千萬富翁行列?!拔疫@幾年炒房子掙的錢,比開公司掙的多多了。如果選對了房子,炒房賠錢的事基本不會發(fā)生?!庇嘞壬f。
在房地產領域,“虹吸效應”已然顯現。作為一種經濟現象,虹吸效應指的是各種經濟要素向條件好的地區(qū)集聚和流動。由于炒房行為帶來的巨大收益,越來越多的炒房客和炒房資金涌入房地產,在推高樓價的同時,房屋升值的好處越來越多地被炒房者所獲取,而普通老百姓的剛性需求則受到抑制,需要花費更多的金錢來購買房子,財富變相縮水,只能“望房興嘆”或因購房而成為“負翁”。
值得一提的是,炒房者并不直接創(chuàng)造社會財富,而是玩著“擊鼓傳花”的游戲,不斷吹起樓市泡沫。一些炒房者與開發(fā)商合謀,不斷推高房價,囤積大量房源,造成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。
國家行政學院決策咨詢部研究員王小廣提供給《經濟參考報》記者的數據顯示,國內將近50%的房地產銷售額是由10%最富的人貢獻的。據透露,中國的房地產需求投機比重太大,平均數超過50%,深圳的投機性需求甚至更高。
據廣州媒體報道,在這一輪房地產調控新政出臺前,深圳一個投資客一次拋售680套房子。另據北京媒體報道,國務院樓市新政出臺后,北京北三環(huán)一個項目出現了大單拋售,一位浙江炒房客一次性拋出20多套房源,總價近1.3億元,折合平均單價為近4萬/平方米。
查看更多資訊>>延伸閱讀
歡迎投稿: 如果您對房地產行業(yè)有自己的見解,或您在買房、看房過程中有什么心得體會,又或您在貸款、收房、裝修中有什么經驗想和廣大網友分享,歡迎您給我們投稿。稿件一經采用我們會有精美小禮物相贈,以表謝意。來稿請發(fā)至郵箱:pdshouse@163.com 另請在稿件中注明您的姓名和聯系電話,以方便我們和您取得聯系。